奇胡利作品1.jpg

當我們到威尼斯觀光,總會被那色彩斑斕的吹玻璃製品所吸引。但說到吹玻璃,其實要追溯到西元前一世紀左右,巴比倫與敘利亞一帶發明了玻璃吹製的方法,之後傳入羅馬。因吹製可以製作透明、薄壁、大型、大量生產的玻璃製品,大大改進了杯、盤、壺、花器……等等,使玻璃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皿,玻璃因而邁入了新的紀元。在西元三、四紀時,此技術更傳到了中國,而且在伊斯蘭(Islam)發揚光大。

圖片1.png

從伊斯蘭到慕拉諾島

威尼斯以海上王國自居,直到十三世紀左右,掌控地中海的制海權,獨佔東方貿易的市場;當時伊斯蘭極其華麗的彩繪玻璃以及浮雕玻璃,是最讓歐洲人所垂涎的貿易品。在西元1300年時,伊斯蘭的回教世界發生政治的大混亂,敘利亞海岸的玻璃產地一時陷入了毀滅的地步,造成威尼斯無法再輸入伊斯蘭玻璃,而威尼斯當局似乎已經預測到事態的嚴重,早就規劃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產自己的玻璃器,以取代中東的玻璃商品;為維護玻璃產業,於西元1291年集中玻璃工藝技術者至慕拉諾(Murano)小島,避免玻璃產業的技術外流。威尼斯當局雖然一方面嚴格禁止玻璃工藝技術者與外國人接觸,但同時也積極獎勵並賦予玻璃工藝技術者貴族的身分,其結果使得威尼斯玻璃水準的提升,到十五世紀時,已經出現連伊斯蘭玻璃也無法對抗的名作。

除了提升伊斯蘭的玻璃技術,也傳承來自日爾曼的工藝,慕拉諾的玻璃師更發明在玻璃中攙入銅、鈷、金等,創造出藍色、紅色的玻璃還發展出將不同顏色的玻璃融合成混色玻璃的技術。慕拉諾嚴然成為歐洲玻璃製造的中心,甚至歐洲很多的玻璃工匠也都是師承威尼斯。若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威尼斯玻璃,造型優美的高腳杯、以色棒創造有如蕾絲紋的器皿、繁複華麗的燈飾。這些在當時上流社會間所爭相擁有與炫耀的七彩玻璃,至今仍是威尼斯玻璃的特色。

圖片2.png

繽紛多彩的吹玻璃

在威尼斯除了欣賞各式玻璃製品,也可現場觀賞吹玻璃表演。工匠滿頭大汗,用吹管從1100℃的玻璃熔爐(坩堝)撈取玻璃,旋轉、吹氣、塑形、沾色、捻絲、加熱,動作熟練又帥氣;在不斷重複的動作中,作品慢慢成形;最後一個甩管,花瓶瞬間甩成了盤,留下觀者無限的驚嘆!經過一至數天的徐冷後,成形的玻璃不但顏色豔麗,且清透瑩亮、褶褶生輝。2001David Salvadore吹玻璃.tif

吹製較大的物件,通常需要極有默契的團隊合作。主吹者負責作品的造型,指揮助手吹氣;因過程中玻璃的溫度高達900℃,一旁的助手必須拿木板檔熱,以免主吹者塑形時被作品冒出的高溫熱氣燙傷;有時作品體積大,難以均溫,助手也必需以瓦斯槍噴燒較低溫的部位,以免玻璃因過冷而破裂。

吹玻璃(火拋).JPG

吹玻璃製品如此晶瑩剔透的原因,來自於製作過程中的火拋 (過火加熱),玻璃表面經過1000℃的熱熔軟化,變得平整光滑,提高了玻璃的透明度與折射率

圖片3.png

師承威尼斯的藝術家

師承威尼斯的藝術家很多,著名的如美國的Dale Chihuly。1968年,他在威尼斯Venini玻璃工廠工作期間,首次接觸到團隊合作的玻璃吹製,成為影響其現今工作方式的關鍵。因車禍奪去左眼的Chihuly並沒有因此放棄心愛的玻璃藝術,他的作品被全世界超過200家博物館所收藏。Chihuly本人對玻璃溫室的喜好演變為一系列植物裝置展,他的花園系列展開始於2001年芝加哥的嘉菲室內植物園。不論是單一的玻璃器皿或室內外複雜的陳設藝術品,他的吹製作品均帶有強烈、鮮明的色彩及細微的線條裝飾。位在西雅圖的奇胡利花園與玻璃藝術館,展示著許多大型的空間裝置雕塑。這些由各種形狀、顏色的吹製玻璃所組合成的雕塑,展現著玻璃的千姿百態,引人遐邇。

圖片4.png

奇胡利作品.jpg奇胡利作品2.jpg


編輯/:mimi

校對: Rhea/  Lillian

圖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tittot琉園教育訓練中心

 

※喜歡tittot琉園的琉璃小私塾嗎?我們每周分享最新文章到琉園粉絲頁,別忘了給粉絲頁按讚(或是將部落格加入我的最愛),並分享文章給朋友,就能定期收看並得到新知識喔!!

FB_春季酬賓_Banner.jpg

arrow
arrow

    tittot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