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jpg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明》耳熟能想,道盡當時杜牧的心情,因為正處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唐帝國晚期,目睹戰亂、疾苦,有著救濟天下之心,卻無報國機會,只能詠詩以明心志。而特別用清明為背景來描述,正是因為清明節對華人來說是一個重要但是色彩濃稠的節日,是掃墓祭祖之日,是一家團聚共度的之日,不過對戰亂時代的人們來說,卻是憂傷的日子吧。

清明2.jpg

清明節為什麼會變成華人重要的祭祖日子呢?究竟清明、寒食有哪理不同呢?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有一次餓昏時,介之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給他吃,才得以保住性命。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之推,但介之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卻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柳樹被燒死。晉文公十分傷心,便規定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並命名為「寒食節」


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這一天便定為清明節。而在宋朝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節日,甚至比不上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現代的清明節活動,如掃墓、踏青等本是寒食節的習俗活動,聽說到唐代其實就已將三者結合,並稱為清明節,使其變成具有文化內涵的節日,主要是以掃墓祭祖為主。

清明4.jpg

不過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只是會掃墓祭祖、寒食賜火,其擁有豐富的活動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放風箏、斗雞、拔河、贈畫蛋、吃青團、植樹等等,我們來介紹幾個有趣的活動。

圖片1.png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主要使用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就算勝利。原本目的是為了增強軍人的體質,後來才流行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之一。

【盪鞦韆】古人舊名稱其為盪秋千,不過秋千最初其實是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千秋。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改為秋千。到唐代,盪秋千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鞦韆的繩索多為獸皮製成,所以後人都以「鞦韆」二字為主。

圖片2.jpg

山水載情乘載對故人的思念之情,望著山水之景,讓心情隨波逐琉。

不論世代怎麼變,直到今日清明對我們而言都是重要的日子,時代的變化也讓清明節的活動更加的豐富多元。也許除了掃墓之外,我們也會展開屬於自己時代的清明活動吧!


編輯/:   Lillian

校對: Rhea /   mimi

資料參考: tittot琉園教育訓練中心、維基百科、學習電子報: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壹讀:清明詩詞大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每日頭條:清明習俗之拔河、中國新浪網:清明節的習俗

※喜歡tittot琉園的琉璃小私塾嗎?我們每周固定分享最新文章到琉園粉絲頁,別忘了給粉絲頁按讚,並且分享文章給朋友!就能定期收看並得到新知識喔!!

FB_春季酬賓_Banner.jpg

arrow
arrow

    tittot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