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取.JPG

宋朝之中國玻璃製造的世俗化:

宋期陶瓷製作精美水準高,但當時玻璃的製造因退火技術不佳而容易碎裂。且人們從原本以為玻璃是天然的寶石,到了解為人工熔製的材質,而原料是極為普通的矽砂後,玻璃的身價開始一落千丈,不再受上層社會的重視,從宮廷作坊,轉變成民間大量生產仿瓷之用。當時的玻璃材質為高鉛玻璃以吹製為主,器型多為葫蘆瓶、杯瓶及仿動物和瓜果等賞玩品。

圖片1.png

元明朝之中國玻璃的式微:

中國玻璃製造雖在民間普及,但技術並無明顯的進步,產品以不值錢的珠飾和玩具為主。同時由於伊斯蘭玻璃也已式微,加上明朝為防倭寇入侵,實行海禁,所以進口到我國的西方玻璃器數量明顯下滑。

圖片2.png

清朝之近代中國玻璃的復興:

清朝隨著康熙解除海禁後,歐洲威尼斯玻璃傳入中國,受到統治階層的喜愛。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969年),皇帝下旨建立玻璃廠在外國傳教士的指導下,生產出一批融合中西藝術的玻璃精品。

 

康熙皇帝於宮內首次建造玻璃工廠,此工廠從1680年製造出有別於以往的玻璃器,其特色是在使用有顏色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素材,而所製做出的玻璃器與歐洲的有些不同,與其說是玻璃,反而更像是玉器。發展至乾隆年間,製品更為精緻且產量更大,所以有「乾隆玻璃」的名稱。

圖片3.png

「乾隆玻璃」的特色是套色與浮雕,是鑄造、熱塑,以及雕刻等技法的綜合應用,也是國外沒有的技法,較為特殊而複雜,加工的過程非常的繁瑣。首先是要將

熔融的素色玻璃膏注入模型中使之凝固,再將之置入於熔融色玻璃的坩鍋中,讓其外表可以完全被色玻璃所包裹住,再經數晝夜的徐冷消除應力而形成不易破裂的實心器體,之後將器行內側挖空,將表層的色玻璃雕刻成浮雕狀,此時素色的部分就成為浮雕的背景,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利用玻璃這種材質進行人造玉石的加工。乾隆期間的玻璃官窯主要是生產花瓶、壺、碗,以及鼻煙壺等玻璃器,並作為給外國使節的贈品或是在宮中使用。

圖片4.png

 

當代之玻璃從量產到小型加工:

二十世紀開始進入自動化量產時代,以生產玻璃板、餐具、容器、燈泡等生活品為主。60年代則以吹製工廠及小型的家庭代工,生產玻璃容器及裝飾品為主,玻璃的地位再次下滑。

台灣的玻璃以新竹聞名逾百年的歷史,然而台灣的玻璃工業的開端卻是始於1887年由陳兩成創設於台北萬華的玻璃器皿廠以及隨後由陳金土與陳義水兩人合夥在台北萬華所創立的「金義合事業」;兩者都是利用坩堝窯爐的窯口作業,以徒手吹製玻璃的方式生產器皿類的民生用品。1895年台北陳萬源聘請日本玻璃技術人員來台製作玻璃器皿,1915年日本商人高石組來台設玻璃廠於台北,主要是從事玻璃水瓶的生產,翌年1916年日本人中澤曾與玻璃商「永泰隆」在台北共同經營玻璃工廠。新竹玻璃的產生則是遲至1920年,因為日人在新竹地區發現蘊藏豐富的矽砂與天然瓦斯

台灣光復後的數年內,民營工廠數超過三十家,但其需求與日俱增的平板玻璃仍必須仰賴進口,直至1956年可以正式生產平板玻璃後,才能大量供應國內之所需,甚至往國外銷售。1960年開始的二、三十年間,新竹的玻璃產業由工業走向工藝,累積的外銷訂單為台灣的經濟帶來了繁榮,然而期間受到1973年石油危機的衝擊,直至1986年為止,工廠外移大陸或東南亞、人才流失、台幣大幅升值,以及科學園區成立的影響,造成新竹的工藝玻璃產業成為夕陽工業。玻璃產業的危機雖有日益嚴重的趨勢,不過近年來,隨著政府對於發展地方工藝的重視,新竹的玻璃工藝產業正是其積極扶植的對象之一。

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對於台灣玻璃工藝的扶植,在政策上、在實際的推動上有如上所述的成果之外,民間的玻璃工藝創作者也紛紛成立個人玻璃工作室,形式上有如歐美的「工作室玻璃」,更有發展出如「琉園」等規模較大而具企業形象者,且「琉園」於1999年成立兩岸三地首間以玻璃為主題的博物館,大力推廣玻璃藝術,並成為台灣首家上櫃的文創產業,作品亦常為國禮之首選,台灣的玻璃工藝又有了新的舞台。

IMG22458.jpg


編輯/: Lillian

校對: Mimi / Rhea

資料圖片參考: tittot琉園教育訓練中心、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典藏作品知識網

※喜歡tittot琉園的琉璃小私塾嗎?我們每周固定分享最新文章到琉園粉絲頁,別忘了給粉絲頁按讚,並且分享文章給朋友!就能定期收看並得到新知識喔!!

FB_好事多五夠神_Banner.jpg

 

arrow
arrow

    tittot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